听新闻
放大镜
【三十讲】第十三讲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9-06 14:32:00  来源:

  学习时间:8月23日

  领学领导:钱同江

  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要着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二、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三、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一些农产品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还要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要大力培育新动能, 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集中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这个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七是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

  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党和政府科学宏观调控作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编辑:李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