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8月29日
领学领导:王竹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就。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根本目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联系起来。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三、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要适应新变化,坚持尽力而为,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量力而行。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 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 10.2%下降到 4%以下,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截至 2017 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约 3000 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属于脱贫攻坚“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实施“五个一批” 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抬高标准。、
五、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职能,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